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基础建设>>新闻报道>>

“隐形之城”的背后——云南昆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侧记

  管廊监控中心

  在车水马龙的都市地表之下,一座充满活力与智慧的“隐形之城”正悄然崛起。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激活地下空间潜能,在新道路建设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让供电、供水、通信等管线入廊,有效遏制“马路拉链”现象,增强城市安全韧性,让城市地面更加整洁有序。

  在巫家坝片区的地下10米深处,一条绵延4.45公里的“城市血管”正在悄然延伸。作为昆明市断面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地下综合管廊,飞虎大道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对消防、通风、照明、供电、给排水、监控与报警等附属设施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地下综合管廊的动态感知、安全预警和智慧运行,为城市的正常运转筑牢坚实保障。

  沿着飞虎大道东侧出入口拾级而下,一个现代化的地下综合管廊世界映入眼帘。整个综合管廊系统分为三个功能舱:电力舱内,10千伏至220千伏的电缆整齐排列;综合舱内,生活给水和中水管道有序分布,保障城市的用水需求;燃气舱则专门为直径30厘米的燃气管道预留了空间,确保燃气供应安全稳定。

  “这里是城市的‘地下心脏’,所有管线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地下综合管廊内配备了500余个高清摄像头、72套环境监测设备、70余套通风换气设备、80余套排水设备、全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全覆盖的应急通信系统。由于地下没有信号,每隔50米就安装了一台应急电话,确保工作人员与地面控制中心无障碍沟通。

  此外,地下综合管廊还打造了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甲烷、硫化氢、氧气等环境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系统将自动联动设备启动通风换气系统,确保地下综合管廊内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同时,每隔200米设置的ACU(区域控制单元)控制器,持续收集各舱室的环境数据并自动控制地下综合管廊内的通风、排水、安防监控等系统。

  在地上的管廊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平台进行监控。轻点按钮,一处地下综合管廊的三维模型跃然眼前。“通过三维可视化管理界面模拟管廊运行状态,能够对管廊设施进行精细化管理。”控制中心工程师介绍说。系统按照实际尺寸比例进行模拟,再通过虚拟现实模拟地下综合管廊内各类突发事件,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管廊设备和管线安全。

  在西山区春雨路沿线,为保障该区域电力、通信、给水等日常运转需求而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正安然“沉睡”于道路下方十几米处的特殊“房间”中,它们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智能管控中心,工作人员每日借助管理平台为地下综合管廊精准“把脉”。大屏幕上,各类管线状态一目了然,安防、消防、可燃气体监测等多个系统协同运作,共同守护着这条7.5公里的地下廊道。任何细微异常,系统即刻发出警报,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这相当于给城市装上了‘智能神经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自主研发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管线状态可视化、故障预警自动化、应急处置智能化,使得运维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该项目采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模式,将强电、弱电、燃气、给水、中水等管线科学收纳,配套完善的消防、照明等设施。项目投入使用后,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城市的“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等顽疾,减少道路反复开挖对市民出行和城市环境的影响,提升市政设施维护效率。

  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巡检与智能监控双线并行,完成了从“看不见”到“一屏全观、一平台统管、地下精准核查”的跨越。同时,管线集中铺设也避免了地下空间被零散切割和无序占用,为城市基础设施筑牢安全基底,也让这座城市的“里子”更加可靠。

  王坤文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