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建设>>新闻报道>>
锚定民生坐标 精护城市肌理
- 时间:2025-09-15 09:49
- 来源:中国建设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新时期的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从城市管理工作的角度看,要以专业的素养和不懈的努力,维护城市秩序与形象,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空间。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 陈 宙
持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群众身边靠拢,让城市管理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 要将“本位主义”切换为“换位思考”
从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为居民打造更加舒适、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当前,无锡市正在实施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三年行动、城市管理“465+30”计划以及城市管理5个小专项行动,从本质上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聚焦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推动城市更新和服务升级,以更优质的城市管理打造更高品质城市生活。城市管理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能规划好的“纸上蓝图”,而是需要双脚沾满泥土、到群众身边听心声、到一线基层找答案的“民生实事”。唯有摸清板块实情、琢磨解题办法,才能让每一项举措都踩在需求上、落在实效上,真正把“城市管理”变成群众认可的“幸福加法”。
● 要将“工作视角”切换为“群众视角”
城市管理的温度,一直藏在“群众视角”的那些细节里。立足舒适、便利、惠民,围绕从儿童“身高”看需求、从青年“视角”优服务、从老年“坡度”护安全等方面,积极打造全龄友好场景,主动发现并解决一批影响居民幸福的“微问题”,才能让居民在细节处感受城市变化。实践证明,真正的工作成效,往往体现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民生小事”里,唯有带着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把每一件小事当成大事来琢磨,在不断破解问题的过程中摸索前行,才能让城市管理真正贴近群众期盼。
● 要将“闭门造车”切换为“兼收并蓄”
城市管理要保持领先,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的守成心态。抢抓先手、保持优势,就必须要带着创新的眼光谋划工作、推动工作。百姓的需求是方向,上级的政策是标尺,兄弟城市的经验是宝贵的“他山之石”。城市管理要想再上新台阶,就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充分接纳、融合各方的思想思路和方法路径,在多元中汲取工作养分,在内外联动中抓创新、提品质,这样才能真正把无锡城管的品牌擦得更亮,把“精管善治、‘城’就美好”的文章写得更扎实。
充分发挥人民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让城市管理成效更好地滋养民生幸福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能够供给更多优质公共服务的期待也越来越多。城市管理的重心必须从过去单纯的注重“物理空间管理”转变为“优质产品供给”,推动城市管理从“解决具体问题”向“系统创造价值”延伸、从“被动兜底”向“主动赋能”升级,让城市在有序运转中实现功能迭代与品质升级。
● 赋能城市功能提升,将精细化管理成效转化为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转能力
要以“需求导向”锚定“供给方向”,科学分析人口流动、产业分布、民生需求等元素,让城市管理要素配备更贴合城市实际功能需求,从源头上支撑起城市交通畅行、环境宜居、服务便捷等核心功能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城市停车场的新建或改建中,要充分考虑新能源车辆的快速充电需求、车辆洗车设施配备等,避免“重建设、轻适配”的管理盲区,为各类城市公共服务高效运转奠定基础。城市管理的每一步都得跟着“需求”走,才能让基础设施真正服务于城市运转,让居民的生活更省心、更顺畅。
● 赋能治理能力提升,将精细化管理成效转化为人民群众实现自身价值的发展平台
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充满人文关怀、承载美好生活的家园。要突出“人”在城市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以“城管进社区”“联合执法进小区”等为牵引,进一步完善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决策、管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合力。同时,要聚焦人的价值成就,以“更加精细抓工作”的态度,将秩序维护、环境优化、服务提升等管理成果,转化为城市吸引力、居民认同感和发展竞争力的生动注脚,让每一项管理举措都成为激活城市生命力、人民创造力的“催化剂”。
深刻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逻辑,让城市管理更好地助力基层治理
● 深刻把握城市管理“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
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重点任务之一。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升级的产物,更是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能力的深度革新,是通往美好生活的智能化路径。“人工智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协同重构城市管理逻辑,让城市管理更加智慧、便捷和高效。要紧盯“业务要什么、技术能补什么”,既要算好“投入产出比”,让每一分技术投入都能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让大家都能跟上技术节奏、会使用技术工具。只有这样,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才能真正惠及城市管理的每个角落,也让更多人感受到智能生活的温度。
● 深刻把握城市管理守护人文韵味的重要意义
城市韵味蕴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标识。城市管理不仅维护秩序、保障运行,更肩负着守护城市独特气质、延续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使命。就像街头的户外广告、门头店招,或是一片公共空间的设计,若只追求“整齐划一”,就会出现“千城一面”。唯有拿出“绣花”般的细致,用“微改造”的方式小心呵护,才能让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老地方”在现代化里保留岁月的温度。
● 深刻把握城市管理“刚性”与“温度”的交互关系
城市管理既不能失之于宽、缺乏规矩,也不能失之于冷、脱离民生。只有让制度刚性和人文温度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秩序与活力并存。“刚性”体现在工作的严肃性、管理标准的统一性和执行过程的规范性,“温度”强调在城市管理中兼顾个体差异、人文关怀和民生需求,避免简单粗暴、“一 刀切”。譬如,鼓励夜市经济,不等于可以随地设摊。再比如,对轻微违法行为的首违不罚,既维护了规则权威,又体现了人文关怀。通过充满温情的管理,让城市管理既有规则的刚性,更有人情的温度,让城市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被尊重。
作者为无锡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