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基础建设>>新闻报道>>

复工以来广州在建地铁首个盾构区间贯通

  3月9日,广州地铁建设战“疫”复工迎来最新进展,随着“铁兵20号”盾构机的刀盘破土而出,标志着中国铁建所属中铁二十五局承建广州地铁18/22号线横沥至番禺广场区间(下称“横番区间”)的4号风井至4号盾构井右线顺利贯通。据悉,这是年后复工以来,广州在建地铁贯通的首个盾构区间。

 

  
复工以来 广州在建地铁首个盾构区间贯通

  据悉,广州地铁18/22号线始于万顷沙,止于广州东站,全长61.3公里,均为地下线,共设站9座,其中换乘站8座。设万顷沙车辆段1座,陇枕停车场1座,车辆运行设计时速160公里/小时。该线路定位为南北快线,实现广州市中心城区与南沙新区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支持南沙新区、南沙自贸区发展,同时连接市中心城区线网,补充南北轴向向客流发展走廊,并增强广州东站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是国内首批可以实现地铁服务水平的全地下市域快线之一。未来,广州地铁18号线还将有望延伸至珠海、中山和清远地区。

  施工面临五大挑战,四次专家论证攻克难关

  “此次贯通的区间属于在建广州地铁18/22号线四分部其中一段,四分部位于横沥站至番禺广场站之间,全长7695米。施工任务包括二井三区间,共投入六台盾构承担施工任务。”据中铁二十五局广州地铁18/22号线项目经理石超介绍,“‘铁兵20号’盾构从位于南沙区的横番4号中间风井始发,由西往东掘进,穿越鱼塘、建筑群、农田、省道等,到达位于南沙区东涌镇西樵村的4号盾构井,区间总长约1776.1米。”

  记者从该项目总工李双美处获悉,盾构机在掘进施工中面对“两多两大”和“上软下硬地层”五大挑战,“周边环境复杂,地面建筑物多,房屋临迁拆迁较多,穿越范围内农田、鱼塘面积较大,车流量较大,且该区域地层为典型的上软下硬地层,上部为於泥质粉细砂,下部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掘进风险高,这对盾构机的掘进控制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

  为攻克各类施工难题,项目部坚持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运用BIM技术对施工进行全面管理。盾构机掘进施工中,施工方利用智慧管理平台对现场安全、质量、进度、风险等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地表沉降变化参数,不断细化盾构掘进参数,严控盾构掘进姿态,在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快工程施工进度。

  为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在广州地铁集团和中铁建华南建设的精心组织下,施工单位全方位、多层面地部署盾构始发前期工作,4次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优化专项施工方案和各项应急预案,有针对性进行应急演练。同时完善盾构机设备的适应性分析、优化设计和专家审查,确保盾构机在特殊地段的适应性和安全性。该分部还认真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工作,采取地质雷达扫描、提前注浆加固等技术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盾构机穿越民房区、厂房群、鱼塘河涌等的安全风险。“目前,标段内盾构机掘进平稳可控,进展顺利。”李双美介绍。

  用好技术加法,“智能管家”助力复工安全

  疫情当前,保障施工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为此,施工方中铁二十五局严格落实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部署,抓好办公场所和施工现场的疫情防控工作。通过编制办公场所防疫方案、工程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工程施工现场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及防疫应急救援预案,建立防疫培训记录,储备疫情防控物资、返岗人员进行隔离等多项措施确保疫情防控无死角。

  为抓好疫情期间复工复产安全工作,项目部用好技术加法,将BIM和智慧工地平台等技术手段结合,让技术融合代替人工监测,发挥管理职能。

  “利用BIM+智慧工地开展疫情科学防控,通过RFID人员定位芯片,项目管理人员可实时在模型上查看施工现场人员轨迹,人员轨迹直接存储在云端平台。”据该项目党支部书记程杰介绍,为了防止疫情期间人员密切接触等危险行为,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团队创新思维,因时而动,延伸科技触角,通过安全参数设定,视频图像分析系统可自动对密切接触、不戴安全帽等危险行为监测报警,系统自动推送短信,值班人员可通过对讲系统直接纠正行为,并计入施工队伍信用档案,“我们还计划开发分项系统,对不戴口罩人员进行监测。等调试阶段过后,计划进一步推广,让技术发挥更大作用。”程杰说。

  疫情期间,该项目采取BIM技术与劳务实名制门禁、人员行为监控、关键部位监控、环境监测系统等相结合,现场智慧工地所涉及的子系统正在为“抗疫”复工管控行动中发挥作用。

  (责编:王瑞)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