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基础建设>>新闻报道>>

中企在欧洲首个地铁项目正式开通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中国铁建参建的中国企业在欧洲首个地铁工程——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正式开通。俄罗斯总统普京以视频连线形式出席通车仪式,宣布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10个车站开通。

  2017年1月,中国铁建中标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这是全球最长地铁环线——全长70公里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的一部分,这也是俄罗斯首次在地铁施工领域引进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中,中国铁建实现了中国文化、中国方案、中国技术、中国设备、中国资本集群式“走出去”,成为中俄基建领域合作的生动案例。

  中俄携手共建“全球之最”

  2014年5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下,中俄双方签署莫斯科市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备忘录,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合作基础。

  当前,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是全球最长的地铁环线,莫斯科地铁客运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市民每天乘坐地铁的平均距离约14.5公里。

  

  乘客打卡莫斯科地铁“中国风”车站

  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项目全长5.4公里,包含阿米尼站、米丘林大街站、维尔纳大街站3个车站和9条盾构隧道建设任务。

  自项目实施以来,就受到了中俄两国高层领导的持续关注。2019年9月25日,正在俄罗斯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莫斯科市市长索比亚宁的陪同下,到中国铁建承建的莫斯科地铁项目视察。中国铁建总裁、党委副书记庄尚标全程陪同视察。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也先后4次来到工地了解情况,多次在自己的推特账号上发文点赞中国建设者。

  

  运行中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阿米尼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地铁专家帮助中国规划设计了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1号线,中国铁建的前身铁道兵是当时1号线施工的主力军。如今,地铁修到昔日“师傅”家,见证了新中国的飞速发展,也为这项世界之最贡献了中国力量,谱写了中俄在基建领域携手发展的生动案例。

  

  乘客在阿米尼站等候列车

  当前,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线西南段片区居住着约34万居民,10余万居民居住在新车站的步行范围内。西南段的建成将使当地居民日常通勤时间减少40%。“地铁终于开到了我家门口!”28岁的俄罗斯姑娘叶莲娜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新建的阿米尼车站离她家步行仅需5分钟。地铁开通后,她和住在维尔纳大街站附近的朋友见面仅需约10分钟,为她出行节省了近20分钟时间。

  设计引领,走出海外发展“新路子”

  莫斯科地铁历史悠久,有着系统成熟、规范严谨的建设体系和标准。“俄罗斯的预算审批程序复杂,初步设计十分重要。”项目设计负责人周济民表示,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线西南项目施工招标前,中国铁建与俄方最先签署的是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合同。

  建设莫斯科地铁不仅面临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施工环境复杂等各种挑战,而且涉及中俄两国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不同,如何让中国工程技术与当地规范标准的有效结合,是走出去中国施工企业面临的共同难点。

  为了熟悉俄罗斯地铁建设体系,项目团队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不断研究规范标准、报验流程,经过上百次的方案调整优化,推动解决了地铁设计入蓝图、工期统筹规划、盾构设备选型和中俄技术标准融合等多方面难题。

  

  中国铁建负责建设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米丘林站

  “加入中国铁建以后,感受到了中国企业设计理念的不同。”该公司设计事业部俄籍设计经理伊戈尔·鲍里斯维奇·齐比诺克表示,刚开始他并不适应项目部的工作思路,因为设计人员要经常去施工现场,了解项目进展,发现施工中的技术问题,还要与物资、工程预算部门沟通,后来,他看到从规划设计入手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后,他接受、认可了这种工作方法。

  

  中国铁建负责建设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维尔纳站

  

  中国铁建负责建设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维尔纳站

  他们邀请当地工程师和预算师讲解,与当地标杆同行企业交流,积极学习行业规范和标准,建立起规范和标准索引平台,对照地铁项目设计进行应用交流。通过优化阿米尼、米丘林大街站基坑开挖提高人工作业比例,给米丘林大街站基坑围护结构施工加入场地拥挤系数等措施,使主要设计优化的创效项达到了11项。

  拥有30多年地铁施工经验的项目俄方总工程师瓦季姆·希茨科表示,“中方很快理顺了俄罗斯地铁设计、施工、验收标准,进场4个月实现开工,8个月3个工区全面建设。”

  在初步设计合作过程中,他们不断向俄方介绍中国铁建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施工工艺,工作的逐步深入,优秀的设计咨询工作,获得业主认可。中国铁建在莫斯科地铁项目实施中,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由工程承包发展到工程总承包、工业制造、投资开发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接连进入了设计咨询、轨道交通、房建总承包、高速公路、跨境索道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在属地以设计引领经营,开拓市场。

  携手属地,创下多项施工纪录

  “中国铁路人有两个梦想,一是到伦敦建铁路,二是到莫斯科修地铁。”1956年,新中国的地铁版图还是一片空白,中国邀请苏联专家指导规划了新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60多年后,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中国团队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实施地铁项目。

  项目中标后,中国铁建带着中国技术,也带着中国管理、中国设备走出国门。然而,在俄罗斯市场有着经验丰富的竞争对手,初次进入莫斯科,面临不同的建筑规范、施工工艺和气候条件,中国团队压力不小。

  莫斯科从10月底就进入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很多俄籍工程师对中国盾构机能否在极寒气候里正常工作十分忧虑,有8年地铁隧道施工经验的工程部俄籍部长弗拉基米尔也是如此。中国的盾构机会不会也出现问题?

  中国铁建为莫斯科地铁准备了5台盾构机,研发的时候就意识到最大的难点就是极寒作业环境。中国铁建专门开发可耐零下30℃低温的驱动系统,整机关键部件均采用耐低温材料制作,另外还增加了诸多辅助措施,如耐低温选型设计、保温、加热等功能,完全适应俄罗斯的特殊施工环境。

  

  中国铁建负责建设的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西南段阿米尼站

  在随后的施工中,不仅没出问题,中方团队还在盾构机掘进工作中创造了俄罗斯施工最快纪录。项目进度、安全、质量以及文明施工等各项指标在全线遥遥领先,莫斯科有关负责人在施工企业大会上发出“向中国铁建学习”的号召。

  在中俄建设者合力下,项目部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建立盾构机下穿既有车站专项施工等10余项施工方案,成功应用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克了盾构下穿运营中的百年铁路、老旧地铁车站和水量丰富的古河道等多项世界级难题,实现了9次安全始发、9次安全接收,10次穿越重大风险源,创造了17天始发3台盾构机和日掘进25环、35米等多项全俄施工纪录。

  

  2021年4月30日,项目三座车站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并移交,标志着中国首个欧洲地铁项目主要施工任务完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项目负责人薛立强用“集大成者”来形容莫斯科地铁。他说,莫斯科地铁在建设管理、施工技术和盾构设备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俄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针对两国技术差异,建设团队成功应用钢筋混凝土箱体接收工艺等多项创新技术,是俄罗斯地铁施工首次应用,在业界产生重大影响,编写了中企首部中俄双语地铁施工专业手册,创造性地形成一整套具有中俄特色、世界水平的地铁建造技术,为后续欧洲地铁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设施联通,推动民心相通

  由于中方在地铁建设中表现出色,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深化中俄传统友谊,俄罗斯政府将米丘林地铁站交由中方设计。周济民带领的项目设计团队在引入中国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将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呈现于米丘林地铁站,受到莫斯科当地首席建筑师等专家称赞,获得该国最高设计管理机构的认可。

  在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市民的便捷交通工具,还以“艺术宫殿”的称号享誉世界。当前,中国铁建承建的米丘林站已经以“中国风”的形象亮相莫斯科地铁,梅花、云纹、团寿、八仙纹、中国红等元素为“最美地下宫殿”添了一份中国色彩,引起了中俄两国媒体热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莫斯科市政府网等中俄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由于该地铁站还位于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友谊大街旁,被中俄两国媒体称作是“中俄友谊的新地标”。

  2021年9月16日,俄罗斯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乘坐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线试运行列车,视察该线西南段地铁站建设情况,向中国建设者致以感谢。

  为解决俄罗斯地区极寒条件下盾构施工难题,中国铁建针对俄罗斯极寒环境,研发了5台可耐极端低温的盾构机,

  

  2018年6月11日,中国铁建自主研发的“波丽娜”号盾构机在维尔纳至米丘林区间始发

  分别以俄罗斯家喻户晓的热播剧《爸爸的女儿们》中5个女儿的名字命名,分别为玛利亚号、达利亚号、耶甫盖宁号、加丽娜、波丽娜号。

  

  浓郁的“中国风”镌刻在莫斯科地下艺术殿堂,成为象征中俄友谊的新地标

  “中国祥云是怎样飘进莫斯科?”2021年7月,中国铁建举办莫斯科地铁项目海外“云开放日”活动,通过Vlog视频形式,用镜头带领公众走进莫斯科地铁项目建设现场,视频中,参加过中国综艺节目,并且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粉丝的俄籍阿克毛作为讲解员,探班中俄合作的地铁项目,真实展现中俄两国员工的工作生活状态。活动线上发布中、俄、英等不同语言版本的视频在中俄两国各媒体平台综合传播量达6000余万次,引发中俄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在多个平台发稿70余篇,俄罗斯塔斯社、俄新社、俄罗斯报等多家当地媒体和美通社等海外媒体刊发报道,在新浪微博、央视频、B站等多个平台形成传播热潮。

  

  在中国春节,中国员工邀请俄籍员工包饺子、送福字,共度新春

  随着工程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当地员工加入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三个地铁项目中俄员工达2068人,其中俄籍员工约1900人,属地化比例约91%。

  “在这里工作,接触了不同的文化,现在正在努力学习中文,期待有一天能带着家人到中国看看。”今年32岁的亚历山大毕业于莫斯科汽车公路大学建筑专业,在莫斯科地铁项目从事工程师岗位已有4年。他说,中国工程师的工作效率很高,与大家交流交往非常多。随着工程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当地员工加入中国企业。中国企业不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施工一线,来自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多个国家组成的多元化、国际团队携手合作,助力工程建设发展。为表彰中国企业为当地建设所作贡献,中国铁建团队中周济民等5名管理人员获莫斯科市政府颁发的感谢信、5名技术骨干获莫斯科市城建局颁发的感谢信,薛立强获莫斯科市杰出贡献奖。该荣誉是首次颁发给中国人。

  “我们开设了中俄双语学习班,从基本用语到建筑用语,再到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两国员工成了工作中的战友,生活中的朋友。”能够使用俄语开展基本交流的中国员工说,他们邀请俄罗斯员工参加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共同包饺子、吃月饼,在新春佳节为俄籍员工送上福字;组织中俄宝贝在六一儿童节画下共同战胜新冠疫情的美好祝愿;举办中俄员工生日会、中国企业海外开放日……莫斯科地铁已成为了一条“友谊线”,打破地域隔阂,促进了中俄两国人文交流和交融。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