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基础建设>>城市园林>>

汕头市南滨绿地公园:修复山海生态廊道 塑造韧性海绵系统

  □ 胡希鑫 武振东 韩松磊
 

 


观海长廊


儿童乐园

  南滨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地处内海湾礐石大桥南段,背靠礐石风景区,与市中心区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公园总用地面积约92.33公顷,以礐石大桥为界划分为东区和西区。其中一期(礐石大桥以东)用地面积51.42公顷,二期(礐石大桥以西部分)用地面积40.91公顷。公园以“城市门户,活力公园”为设计定位,建成后成为市民及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昔日煤场码头:污染严重 亟须修复

  公园建设前是一个规模巨大、污染严重的大型煤场码头,严重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环境,生态亟须修复。水安全方面,由于人为破坏和建筑垃圾长期堆放,场地硬化十分严重。同时,场地内排水系统不完善,在台风暴雨多发季节,上游红旗社区、红光社区大量雨水通过三条排洪沟汇入场地,再加上受上游山洪及末端海潮影响,场地内涝情况较为严重,缺乏应对暴雨等灾害天气的雨水管理设施。水生态方面,建设前场地内的地表水系分散且不连通,多为坑洼死水,生态基底条件差,难以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的生态与景观都造成不利影响。水环境方面,场地下游出海口排水未经有效处理,混杂地表污染物直接排入内海湾,导致内海湾水质存在很大的恶化风险。

  结合公园建设前片区存在的煤矿棕地、生态脆弱、场地易涝等问题,项目设计基于场地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浓厚的渡口文化、丰富的工业遗迹资源等特点,提出修复山海生态廊道、塑造韧性海绵城市,着力展现独具汕头海滨邹鲁特色的城市公园,将城市公园与区域防洪排涝完美结合。

  为修复山海生态廊道,设计基于场地东西侧的文化资源(东侧曾为轮渡渡口,渡口文化浓厚,西侧有现代工业遗迹、妈祖庙等),通过生态、景观、文化、活力四大策略,打造城市门户、活力公园,保留和修复场地内的自然山体、古树名木、坑塘湿地,破除硬化地面,对土壤、岸线进行生态修复,种植抗风、耐盐碱乡土树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一条通山达海、绿廊贯通的生态廊道。

  生态方面,营造丰富的生态环境,形成连通山海的生态廊道,恢复礐石风景区、榕江之间的生境联系。通过定向地域性棕地修复措施,打造独具特色的棕地修复景观,实现远期生境的植物—水体自净化与自然演替。景观方面,注重加强公园与礐石风景区的衔接。公园紧邻礐石风景区,考虑公园与风景区的有机衔接,利用场地内的自然山体设计与景区山体相连的空中走廊,使“山—园—海”紧密连接,打造山海通廊。同时,打造舒适的慢行系统,包括亲水碧道、休闲绿道等。文化方面,重点依托场地文化记忆,提升渡口景观,打造滨海渡口文化窗口。通过对旧工业遗址进行景观改造,打造工业特色景观,结合天后古庙对其周边进行景观提升,塑造特色文化活动场所。活力方面,注重丰富岸线景观,激发滨水活力。通过设计不同的岸线类型,丰富岸线景观层次,激发公园滨水活力,并策划多种主题活动,活化场地空间,包括科普教育、市民休闲、亲子活动、节庆空间等。

  为塑造韧性海绵系统,结合片区建设前存在的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问题,公园在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场地内分散布置透水混凝土、生态草沟、下沉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透水园路和生态停车场的设置,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充分实现雨水的渗透、滞留、净化。同时,利用中心湖、湿地花海等水系作为湿塘容纳场地内汇流雨水,收集上游红光社区、红旗社区雨水。项目建成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0%,末端湿塘调蓄空间约2万立方米,显著提高片区整体调蓄能力。针对场地建设前易涝问题,项目重新梳理场地水系,将原有三条排水渠进行了连通和拓宽,设置景观湖、自然生态护岸,将城市防洪排涝、雨水收集功能与公园景观完美结合。在设计中保留原海岸线,结合城市50年一遇防洪标准,利用地形形成一道绿色、生态的隐形防洪堤,塑造韧性的海绵城市系统。

  今朝城市门户:景观美丽 功能丰富

  公园在整个片区联动区域内,通过各项措施整体提升区域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成为片区内一个大的生态海绵体。

  水生态方面,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和完整的生物链,形成完善的生态多样性景观体系。观海长廊以银海枣、红花玉蕊等植物为主,搭配粉黛乱子草、小兔子狼尾草等观赏草,营造具有南亚热带滨海特色生态景观岸线。中心湖区以榕树为主要遮阴树种,搭配红花玉蕊等观花树种,营造静谧的湖区植物空间。湿地花海以千屈菜、梭鱼草等水生湿生植物为主,打造生态野趣、色彩缤纷的湿地植物景观。

  水环境方面,公园周边地块规划为工业及居住用地,产生的面源污染经场地内海绵设施处理后排入海湾,通过排口生态化处理、水域生态修复和湿地、湿塘等措施实现过程净化。根据场地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湿塘的布局及规模,公园年径流污染削减率可达70%以上。

  水安全方面,通过构建源头海绵、排水系统、末端调蓄的三级体系,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并提升片区末端调蓄能力,增加末端调蓄空间约2万立方米,实现场地及周边“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治理目标,缓解周边内涝。

  水资源方面,通过湿塘收集处理场地及周边汇集的雨水,供公园内绿地、道路浇洒及公厕冲洗,实现雨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同时,公园通过重塑场地价值,设置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空间、舒适的慢行系统和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使其成为汕头市的滨海客厅、市民生活的后花园。结合场地厚重的码头历史打造特色景观,滨海设置“我爱汕头”大型标识,展现汕头地域文化,成为汕头市民网红打卡胜地。

  汕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