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基础建设>>城市园林>>

无锡市经开区清水河(小溪港西侧):追清逐绿 向美而行

  □ 孙辰嘉 芮能 孙菁
 

 
滨水公园鸟瞰图 孙辰嘉 摄

               
清水河(小溪港西侧)鸟瞰图 孙辰嘉 摄

  无锡市经开区滨水公园傍河而建,河岸树木青翠,蓝色漫步道蜿蜒其中,一座绚烂的七色彩虹桥跨河而建,桥下静静东流的一泓碧水便是清水河。清水河是无锡市经开区“三横三纵”主要河道之一,东邻的小溪港是经开区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着消除内涝、提升水环境、构建水景观等重任。

  清水河(小溪港西侧)综合整治项目位于无锡市经开区太湖新城清水河小溪港,南起环太湖高速公路,北至红周路,西侧与现状清水河河道贯通,东侧经渔市桥汇入蠡河。项目全长约180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项目通过河道贯通、清淤疏浚、新建岸坡、提升景观等工程建设,在提高水体安全韧性的同时,强化了水体的污染治理效果,促进了区域水系水体循环,为经开区绿色生态新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绵城市与景观设计相融

  项目建设前,小溪港西侧河道为零散的水沟,该段水系向东未与小溪港沟通导致水流不畅,每年汛期该河道都会发生内涝现象。因此,项目在设计阶段便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园林景观充分融合,因地制宜布置海绵设施,全方位展示道路、水系等区域的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过程。通过全面实行海绵元素与河道工程建设,构建绿色、减排的海绵系统,实现防洪排涝、径流污染控制等多目标的耦合。

  一方面,项目全面采用绿色源头海绵设施,以减少城市径流外排、减轻面源污染,同时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SS(固体悬浮物)去除率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原有河道自然风貌,在河道两岸布局雨水花园、植草沟、生态绿地等自然生态区域,营造优美宜人的水景观,打造具有经开区特点的滨水景观带,发掘生态旅游潜力,为开发开放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项目还通过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使清水河全线贯通顺畅,进而解决经开区向东排水问题,加快完善太湖新城水系网,提高经开区防洪减灾水平。

  “人、城、河、湖”和谐共生

  项目采取了水系连通、河道清淤疏浚、生态岸线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建成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89.77%,面源污染削减率60.96%。雨水管网满足3年一遇设计重现期,场地内满足30年一遇暴雨无内涝风险。以上指标均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项目通过“工程措施+生态措施”,打造出一个“小、精、全”海绵型生态滨水公园,在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有需要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用于植物浇灌和河道生态补水,为进一步建设“水优、水活、水清、水美”“人、城、河、湖”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建设生态城市、构建“绿色无锡”的美好愿景。

  作为无锡海绵设施示范地,滨水公园中融入大量海绵元素,采用了雨水花园、植被缓坡带、植草沟、生物滞留池、雨水湿地等绿色海绵设施。其中,漫步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雨水湿地采用新型玻璃轻石,植被缓冲带采用高孔隙率的碎石,具有蓄水、排水、透水、过滤等功能。项目建成后,新增绿色生态调蓄容积约165立方米。

  同时,滨水公园通过总体平面和竖向标高设计,加强了其与周边市政道路的衔接。在降雨量较大情况下,市政道路表面径流可快速排入就近的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以避免道路积水现象。公园内部铺装、道路上的雨水优先进入生物滞留、雨水花园等设施,超出设计雨水量对应的径流控制的雨水,通过溢流口或植草沟等以溢流形式,有组织地利用管网在场地的外排点排放至河道,减轻了河道雨天负荷,提高了区域内内涝防范能力。

  滨水公园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加持下,不仅具有蓄水调控作用,还兼具生态过滤功能。浅水区种植的灯芯草、花叶蒲苇、美人蕉等多种具有吸附污染物功能的水生植物,使得清水河(小溪港西侧)在与小溪港贯通成为“畅流活水”后,生态系统得以健全,水质稳定在Ⅲ类水及以上,河湖水环境显著提升。河道两侧布局的杉木桩,较大程度削减了面源污染的冲击影响,强化了水体的净化效果,实现了生态景观与休闲游憩功能的融合。

  沿着滨水公园的蓝色漫步道穿行其中,四周芳草茵茵、树木青翠,河道内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清水河一跃成为无锡市新晋“网红打卡地”。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