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基础建设>>新闻报道>>

关于“双碳”目标下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思考

  □ 葛顺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走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立足新发展阶段,主动对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更新,着力构建城市更新新发展格局。

  城市更新依然面临困难

  组织保障难度较大。城市更新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的多为宏观指导性文件,在土地、规划和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政策尚不完善,城市更新缺乏系统性支撑。板块及部门之间的工作统筹协调不够,工作合力还未有效形成。

  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城市更新项目资金投入量大、回报周期长、限制条件多,经过多年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后,老城区待更新区域多为“难啃的硬骨头”,实施时更多依靠行政推动,市场主体参与投资的意愿不强。

  示范带动效应不明显。国有企业储备的试点项目数量不多、种类不丰富,且缺乏对片区更新的整体谋划,地域特色还不够明显,示范带动性不强。

  建立城市更新长效机制

  应该在城市政府层面设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和考核体系,形成“板块联动、部门协同、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同时,出台城市更新行动方案,明确城市更新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科学指导各板块采用有机更新改造、混合改造、微改造等多种方式,分区分类分时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梳理更新储备项目,持续充实完善城市更新项目库。

  发挥规划设计引领作用

  聚焦既有建筑与建成环境的高效能利用,发挥规划设计在建造全过程的引领作用,保障项目连贯性与高效性。修编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以发展的视角引领传统文化、空间功能、产业转型要素通过“设计+科技”融合的方式实现多维度优化和效能提升。分类施策,优化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强化项目全流程管控力度。完善城市更新建设标准,加强创新前沿技术应用。

  加快开展主城区城市体检评估和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城市更新重点工程,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科学编制行动计划,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更新项目实施。建议研究土地供给创新模式,实现国有平台、社会企业之间的紧密协作,支持城市更新项目落地实施。

  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推进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绿色宜人环境。加强部门统筹和协调,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社区设计、建设、管理和服务等全过程,以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方式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

  以绿色低碳理念推进城市更新

  抓住绿色宜居之城建设契机,整合存量空间资源提升城市品质,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统筹做好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建筑安全隐患排查、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积极探索老城改造、旧城更新的“自我造血”模式,持续推动老旧住区、街区一体化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完成城市易涝片区治理和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巩固城市水环境治理成效。强化燃气安全供应保障,推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全域统筹的垃圾处理设施。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增加绿地与广场用地,提升公园绿地规模,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蓝绿生态网络。

  将绿色、低碳等理念贯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美丽宜居住区建设全过程。推动有条件的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积极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方法,选用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工艺和材料,推广应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透水沥青等产品。充分整合零星碎地增设绿化场地、口袋公园,加强便民式绿地公园建设,提升既有住区生态效应。

  强化片区统筹更新

  选择更新项目相对集中的区域,合理划分城市更新片区,优化用地布局,确定实施时序,全力组织推进。加快实施片区综合更新,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加强事前调查,摸清群众意愿,重视前期策划,系统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资产盘活、资金统筹等实操性问题。

  深入推进重点片区先行更新,加快实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步伐,建议对老旧小区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包括屋面翻新、环境提升、安防技防等方面,提升老旧小区环境质量。

  探索城中村更新改造新路径,实施整体环境提升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中村改造路径。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落地落实。

  推动住区街区联动提升,促进“围墙内私有空间”和“围墙外公共空间”融合,倡导“小街区、密路网”格局,综合考虑通风、日照等因素,优化建筑群体空间和建筑界面,改善街区微气候、降低热岛效应。丰富街区服务功能,鼓励设施复合利用、沿街业态混合布局,增补养老、托幼、文体、家政等生活服务设施,完善街区便民商业等服务业态,建设“一站式”生活服务综合体,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引导居民就近出行减少碳排放。营造街区绿色空间,推进街区林荫路和绿道建设,串联公共活动空间。打造紧凑型、分布式、组团化空间结构,鼓励建立分组团相互独立又适度连通的能源、供水等生命线系统,优化组团间绿网绿廊布局,构建生物廊道,布局应急避难、灾害避险等场所,形成城市有机疏散格局。

  按照充分利用、功能更新原则,优先推进城市中心区、历史地段、滨水地区、老旧小区、工业地区等区域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提升,促进空间缝合、功能互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有序推进城市受损山体、河湖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塑造,通过精心设计、精益建造,提升城市更新品质,建设高品质建筑,营造高品质空间,避免未来不必要的改造。

  优化资金投入

  加强城市更新资金政策研究,探索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市场主体深度参与,合理引导居民共同出资。加强政府投资引导,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设立城市更新引导资金,积极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坚持市场化运作,号召有实力的企业,实行片区整体设计、投资、建造、运营、管理一体化开发更新。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住房城乡建设局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