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建设>>建筑项目>>
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
- 时间:2013-08-22 17:21
- 来源:中国基建网
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管理、控制环境污染、加快技术进步、保障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途径,完善措施,创新机制,健全体系,实现电力工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在规划全过程牢固树立绿色和谐理念。设计过程中,充分采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能够带来社会福利的先进技术和装备;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及废物的产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废物资源化等;输送过程中,注重提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及占地,减轻电场、磁场及电磁场的影响等;供应过程中,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电力的合理可靠供应,充分发挥电力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消费过程中,注重引导合理消费和推广节能产品。
电力工业绿色和谐发展的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电煤耗和线损等途径,实现2015年比2010年节约标煤2.6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6.55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65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48万吨;实现2020年比2015年节约标煤2.7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6.76亿吨,减排二氧化硫58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56万吨。其中:
2015年比2010年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2.2亿千瓦,相应每年节约标煤2.2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63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86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13万吨。2020年比2015年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2.1亿千瓦,相应节约标煤2.1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63亿吨,减排二氧化硫486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13万吨。
2015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30克/千瓦时,比2010年降低8克/千瓦时。通过火电煤耗下降而节约标煤35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75万吨,减排氮氧化物33万吨。2020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控制在320克/千瓦时,比2015年降低10克/千瓦时。通过火电煤耗下降而节约标煤545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5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17万吨,减排氮氧化物51万吨。
2015年线路损耗下降到6.6%,比2010年降低0.1个百分点。通过线损下降而节约标煤1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万吨。2020年线路损耗下降到6.5%,比2015年降低0.1个百分点。通过线损下降而节约标煤2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8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万吨。
2015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在569克/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1.35克/千瓦时,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控制在1.27克/千瓦时,烟尘排放强度控制在0.51克/千瓦时。2020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在529克/千瓦时,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1.06克/千瓦时,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控制在0.89克/千瓦时,烟尘排放强度控制在0.42克/千瓦时。
2015年火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在769克/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2.4%,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1.83克/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34.6%,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控制在1.72克/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34.5%,烟尘排放强度控制在0.69克/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25.0%。2020年火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在746克/千瓦时、比2015年下降3.0%,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1.49克/千瓦时、比2015年下降18.5%,氮氧化物排放强度控制在1.25克/千瓦、比2015年下降27.0%,烟尘排放强度控制在0.59克/千瓦时、比2015年下降15.0%。
促进绿色发展的主要措施
1、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积极推进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并将水电和核电作为重点。根据规划, “十二五”期间,新增非化石能源2.2亿千瓦,2015年比201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加约0.69万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2.2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63亿吨,二氧化硫486万吨,氮氧化物213万吨。“十三五”期间,新增非化石能源2.1亿千瓦,2020年比201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增加约0.67万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2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5.35亿吨,二氧化硫462万吨,氮氧化物203万吨。
加快大型煤电基地规模化发展,有效控制东部地区煤电装机规模,优化安排新建电源布局。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大型煤电基地新增装机1.47亿千瓦,占“十二五”新增煤电装机的50.6%;东中部受端地区新增煤电装机8500万千瓦,占29%。“十三五”期间大型煤电基地新增装机1.36亿千瓦,占“十三五”新增煤电装机的54.6%;东中部受端地区新增煤电装机6200万千瓦,占24.6%。
推动煤电继续向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方向发展。“十二五”“十三五”期间,60万以上的煤电装机的比重进一步加大。
电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将增强对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根据规划,2015年电网跨区配置能源资源的能力超过2.4亿千瓦,比2010年增加1.6亿千瓦,主要煤炭产区向中东部负荷中心送电规模约达1.7亿千瓦,可减少煤炭运输约4.1亿吨。2020年电网跨区跨国配置能源资源的能力将达到3.6亿千瓦。
推动电动汽车等环保型设备发展,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耗中的比重,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效率。电动汽车的能源利用效率在32%-47%,较燃油汽车提高1-2倍以上,2015年100万辆电动汽车每年可以实现减排二氧化碳95万吨,减少汽油消耗约60万吨,折合原油200万吨,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0.4个百分点。
加大周边国家的能源利用,促进国际能源合作。将周边国家富裕的煤炭、水能等能源资源转化为电力,直接传输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和南方负荷中心,有效缓解我国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解读】
近年来,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但电源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成为制约电力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规划研究提出通过具体的量化数据与规模,体现“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优化电源布局、增强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等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和手段,实现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2、着力提高电力系统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
优化机组运行方式。从机组运行经济性分析、设备质量以及燃料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降低供电煤耗。根据规划,2015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为330克/千瓦时,比2010年下降8克。2015年,系统因火电煤耗下降而节约标煤35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0.87亿吨,减排二氧化硫75万吨,减排氮氧化物33万吨。2020年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为320克/千瓦时,比2015年下降10克。2020年,系统因火电煤耗下降而节约标煤545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5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17万吨,减排氮氧化物51万吨。
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协调安排发、输、变电设备检修计划,改善主网潮流,优化无功配置。根据规划,2015年电网线损率下降至6.6%,比2010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15年,系统因线损下降而节约标煤18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4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万吨。2020年电网线损率下降至6.5%,比2015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20年,系统因线损下降而节约标煤2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8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万吨。
推行节能发电调度。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优先调度非化石能源和清洁高效机组,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对风电等新能源,实现全额保障性收购。
开展发电权交易。开展以高效发电机组代发部分低效发电机组发电量的发电置换工作。
重视调峰电源建设。发挥抽水蓄能电站、燃气电站等优越的调峰性能,减少核电、火电等机组升降出力次数或启停调峰次数,提高电力系统整体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将增加2300万千瓦,达到4100万千瓦;燃气电站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将增加约2000万千瓦,达到6000万千瓦;燃气电站装机增加1000万千瓦,达到4000万千瓦。
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重大节能、环保技术,以科技创新带动技术进步。实施重大节能项目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扎实推进燃煤机组“上大压小”工作,淘汰落后产能。实行典型设计,强化节水、节油、节材、节地管理。加强综合利用。充分考虑废水、脱硫副产品和灰渣等综合利用,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
【解读】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程。本规划研究提出从发电、输电、配电、调度、交易等电力系统生产运营的各环节以及从科研、技改各方面提出实现电力绿色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以提高能效、减少排放。
3、着力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制定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设立绿色门槛,新用电设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老用电设施限期改造达标。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新建、改扩建工程的电耗准入标准。
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大污染防治、显著降低单位发电量的污染物排放量,减轻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对环境的影响。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环保总投资将达到1605亿元,2015年我国脱硫机组将达到100%,低氮燃烧技术(LNB)应用比例将达到100%,烟气脱硝机组将达到50%以上。与2010年相比,“十二五”末在燃煤装机增加40.5%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增加37.2%,排放强度降低2.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降低8.1%,排放强度下降约34.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7.9%,排放强度下降约34.5%;烟尘排放总量增加约5.4%,排放强度下降约25.0%。
“十三五”期间环保总投资将达到1569亿元。与2015年相比,“十三五”末在燃煤装机增加24.3%的情况下,二氧化碳排放增加20.6%,排放强度降低3.0%;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加1.3%,排放强度下降约18.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9.2%,排放强度下降约27.0%;烟尘排放总量增加约5.7%,排放强度下降约15.0%。
【解读】
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规划研究提出通过设立绿色门槛、安装环保设备、加大环保投资等环保手段实现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出具体实现的目标。
4、着力加强需求侧管理,推广节能技术,实施节能工程
加强需求侧管理,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用经济手段引导电能消费者改变用电方式,推动电能的科学、高效使用。采用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推广节能、节电技术,鼓励引导用户和消费者采用高效节电型产品。加强对节能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电力用户的积极性,促进节能工作得到广泛有效开展。
实施能效电厂工程。重点在照明、电机、变压器等领域开展节能节电项目,有效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减少能源需求,实现节能减排。
实施建筑节能工程。城镇以上所有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建筑设计标准。采用新技术、节能材料和节能设施。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对既有建筑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电气、炊事等方面进行改造。
实施绿色照明工程。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为主,进行节能灯生产技术改造,推广高效照明产品。采用半导体灯,改造大中城市交通信号灯系统。开展在景观照明中应用LED示范。
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由专业节能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与企业签订节能服务合同,找出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推动节能改造。
实施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对既有建筑实行节能改造,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施工、调试、竣工验收、运行管理实施全过程的节能审查和监督。
【解读】
引导用户节电,也是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规划研究提出通过加强需求侧管理、实施能效电厂工程、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等措施和手段实现引导用户实现节电。以能效电厂为例,能效电厂是一种虚拟电厂,即采用投资能效项目的形式,形成某个地区、行业或企业节约电力需求的一揽子行动方案,对用电设备进行节电改造,鼓励用户采用节能新设备、新技术,达到降低用电负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从而达到与新建电厂或扩建电力系统相同的效果,并使节电项目实施产业化。
促进和谐发展的主要措施
电力工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税收、带动就业。本规划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
1、加快电力发展,保障电力需求和电力普遍服务
2015年我国电源总装机将达到14.37亿千瓦、人均装机1.03千瓦,2020年我国电源总装机将达到18.85亿千瓦、人均装机1.31千瓦,对“十二五”期间GDP平均增长8.7%、“十三五”期间GDP平均增长7.0%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政府进一步推动普遍服务的措施,如在电网覆盖不到的地方,利用小水电、太阳能、沼气发电等,为小功率用户解决通电问题,实现了普遍服务能力建设的进一步提高。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建设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基本解决农田灌溉、农业大棚、烟草和茶叶加工等农业生产用电问题。
【解读】
本规划研究坚持电力发展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电力且适度超前的原则,2015年14.37亿千瓦、2020年18.85亿千瓦的装机规模将为我国“十二五”、“十三五”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电力普遍服务与农网升级改造建设促进了电力普及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不仅关系到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而且关系到密切党群关系。据此本规划研究提出政府要进一步推动普遍服务的责任,以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加快西北部能源基地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未来10年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前启后、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根据规划,西北部大型能源基地建设逐步加快,使西北部地区“十二五”期间电源建设投资达到6000亿元、所占比重21.4%,比“十一五”提高13.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电源建设投资达到8120亿元、所占比重27.4%,比“十二五”提高6.0个百分点,将促进西北部资源优势地区能源基地开发和经济快速发展,保障中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解读】
目前我国煤电以中东部负荷中心地区为主的布局方式,影响了资源密集地区的煤炭采掘业向下游产业延伸的能力,丰富的资源禀赋未能有力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了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较大反差。本规划研究提出加大西北部地区投资力度,建设大型能源供应基地,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3、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十二五”期间全国电力建设投资总规模5.3万亿元左右,年均建设投资1.06万亿元左右,将带动社会总产出年均增加2.8万亿元左右,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70万个左右。“十三五”期间全国电力建设投资总规模5.8万亿元,年均建设投资1.16万亿元左右,将带动社会总产出年均增加3.0万亿元左右,每年提供就业岗位300万个左右。
“十二五”、“十三五”电力工业的建设,除了可有效带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相关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与智能电网、清洁能源相关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陕西保障房建设给力城镇化发展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