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基础建设>>公路铁路>>

北京交通2023丨畅通城市血脉,见证“京”彩交通

  东方古都,魅力北京。纵横交错之间,一条条生机勃发的交通动脉绘就了新时代首都交通运输发展新画卷。

  2023年,见证了北京公交专用道优化调整、通学车服务试点等开创性举措的实施;领略了北京交通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坚持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推动首都交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北京交通继续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铁路、民航客运量较去年分别增长268.9%和190.9%;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客运量较去年分别增长41.1%和12.9%;提升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推动解决中小学通学等市民急难愁盼的交通难题……这一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简称北京市交通委)把服务好海量人口出行作为核心使命,以不断增长的亮眼数据为鲜明注脚,展现着提升市民出行幸福感的成效和作为,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民生为本

  以“新”换“心”办实事

  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更密了,换乘更顺畅便捷,乘坐也更舒适、安全了。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办法,绿色集约出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轨道两网融合“加速度”。有群众反映,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缺少换乘衔接。为此,北京市交通委与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推动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深度融合,推进市郊铁路东北环线进行公交化改造,更好地服务城市通勤功能,新增与城市轨道交通多个换乘站;加快霍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实现和地铁13号线的同台换乘,打造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融合发展的样板。

  协同联动机制更完善。今年“五一”“十一”期间,北京再次迎来客流高峰,为此,北京市交通委与铁路、民航建立了对接机制,实现了旅客到发实时信息和运力接驳信息共享,完善了协同调度和应急联动机制。地铁延时、公交加车、出租车保点、机场巴士兜底……一系列综合措施服务乘客安全有序出行,协同联动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交地铁接驳更顺畅。今年7月,北京62路公交车在莲花桥地铁站D口外增设了一个站点,其与地铁站的直线距离仅十余米。公交地铁接驳“少换乘”甚至“零换乘”,这是群众的心声,也是北京市交通委努力探索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方向。

  未来,北京公交更多是要围绕轨道交通开展服务,与轨道交通形成有益补充,来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北京将继续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支撑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公交、轨道一张网、一张图,提升公共交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吸引力。

  地面公交线路优化调整65条线路、加大地铁大客流车站的地面公交运力,公交线路覆盖未通车小区、与轨道车站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提升至86%……减重复、增覆盖、便接驳、提运速,今年以来,北京市交通委下足“绣花”功夫,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削减了低效及与地铁重复线路22条,新开微循环线路8条,定制公交线路新开414条、总数达651条,试点昌平线沙河站以公交分担地铁大客流和地铁增开列车,最大排队长度缩短约200米。

  通过推动各种交通方式共享功能空间、设施设备和网络化运营管理,强化资源集约化高效利用。今年4月,公安部表示将于6月起实施优化城市公交专用道管理措施。

  实地勘察,问计于民,北京市交通委对优化公交专用道积极尝试。一方面,采取现场观察、录像等方法,充分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亟待优化调整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另一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广泛了解群众意见建议,累计收回问卷2.4万份和留言3000余条。

  结合公安部优化城市公交专用车道管理措施的要求,听取市民及专家论证意见,北京市交通委于6月和9月共推出两批公交专用道使用管理优化调整措施,包括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放开部分道路公交专用车道,允许经政府相关部门核定的单位通勤班车、校车等集约化通勤大客车按规定使用公交专用车道,以及优化部分道路公交专用车道启用时间。

 

  北京市实施公交专用车道通行措施的优化调整,最大限度用好道路资源。

  从专用到共享,北京公交专用道的优化调整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此次公交专用道调整,主要目的是在坚持公交优先战略的前提下,本着兼顾效率和公平,最大限度用好道路资源。

  据统计,北京第一批11条道路公交专用道放开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使用后,社会车辆早高峰运行速度较调整前有所提升,最高提升20%,公交车运行速度在高峰期间有所下降,但未对线路运行造成影响。对一些集约化出行的车辆开放公交专用道后,市民通勤时间缩短了10到30分钟。总体来说,道路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精细治理

  通行能力再提效

  “构建首都中小学通学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体系”,被北京市委列为今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集体调研的课题。这既考虑到减轻家长接送负担,也是为进一步引导市民选择集约化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缓解校园周边交通拥堵。

  今年9月起,北京市推出通学车服务,在社区端和学校端设置站点,方便学生乘客快速到达学校,受到家长、学生普遍欢迎。试点以来,通学车影响力逐步增强,运营规模不断扩大,试点学校由最初13所增至21所,线路由23条增至48条。

  日均运送乘客由811人次增至4100人次,通学车实现运行“零事故”、车辆“零故障”,准点率达100%,试点学校接送学生小汽车数量下降12%。监测数据的背后,反映的是通学车的运行安心、接送省心、家长放心。

  9月,首都中小学通学公交车在朝阳、海淀、丰台和西城4个区13所试点学校开行。

  了解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今年,北京市交通委和教委一起深入开展了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需求,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提出了“综合施策,系统解决中小学通学难题”的思路,重点对出行方式供给侧进行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坚持公益性定位,增加通学定制公交、优化常规公交线路、提供个性化网约拼车服务、规范既有校车,构建起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通学公共交通运营管理体系。

  通学线路在内的定制公交线路,已经成为北京疏堵、满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的一剂良方。目前,北京定制公交服务场景涉及通勤、通学、巡游、景区,开行线路近500条,日发车次超过2100班次,累计运送乘客超3千万人次。

  疏堵保畅,始终是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的交通部门工作任务的重头戏。除了通过通学线路缓解中小学周边拥堵问题,今年,北京市交通委强化协同共治,推进重点区域、重要节点交通治理。

  重点区域方面,针对学医景商周边交通问题,采取预约、集约化出行、停车治理等手段综合施策。其中,医院实施非急诊和分时段预约就诊,推动中心城区69家三级医院上下午门诊号源比例达到1.2:1的要求,使医院周边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核心区通过盘活存量、挖潜新增、规范管理等举措,开展区域停车综合治理,制定《核心区停车治理工作方案(2023年—2025年)》,分解提出了19项具体工作任务,建立核心区停车治理考核机制。

  重要节点方面,利用主流地图应用平台和北京市交通委交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数据,开展路网运行动态分析和研判,初步筛选出315个拥堵点,将逐一分析拥堵原因,分轻重缓急,分类施策,持续推进拥堵治理。聚焦群众密切关注、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常发堵点治理,北京市交通委完成了南中轴路慢行系统完善、西五环晓月苑增设出口等20项市级疏堵工程。

  科技赋能,为精细化治理加速提质。北京市交通委通过夯实交通数字底座,整合接入19个领域数据资源,年底完成全市所有备案停车场数据汇集,分批有序通过MaaS平台向公众推送;结合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完善城市交通仿真模型,借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治理经验,推动交通治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绿色风尚

  慢行城市焕活力

  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温榆河公园清河下段全长10公里的滨水慢行系统正式对外开放,不少市民沿河边的慢行绿道骑行而过,享受滨水休闲的乐趣。

  今年5月,北京市发布《2023年北京市城市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工作方案》。持续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发展,不断提升慢行交通出行品质,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提高市民慢行出行的获得感,保障非机动车道路权。

  人享其行是交通追求的目标,绿色低碳是交通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北京市加大公共交通设施供给,形成了以绿色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9月19日,由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2023年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在北京启动,展示绿色北京的卓越风采。

  9月,2023年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在北京启动。

  目前,北京已打通4处滨水步道断点,完成清河下段10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建设;自行车专用路南展一期工程利用现状道路、郊野公园、滨水绿道等绕行连通慢行系统,实现水、路、绿“三网融合”,二期工程计划年底贯通。

  慢行友好是城市现代化的缩影。如果城市主干道与公共交通是“主动脉”,那么慢行交通则是“毛细血管”,畅通城市交通大循环,需要二者高效接驳。作为首批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北京轨道交通线网总规模居于全国第一,同时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公交车和线路,并在全国率先开通定制公交。公交与轨道50米内接驳车站占比已达到86%。

  地铁1号线与八通线、房山线与9号线实现跨线运营,换乘系数逐年降低。定制公交从无到有,从单线调度到区域调度,运行效率有效提升。慢行出行品质逐步改善,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完成3200公里慢行系统改造,自行车出行比例达17.3%、创10年来新高。

  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今年以来,公交与地铁、共享单车等交通方式的协调、融合发展,让出行可达性更强、出行体验更美好。今年1至11月,北京共享单车骑行量超10亿人次。同时,北京推广共享单车电子围栏技术,中心城区轨道站点电子围栏覆盖率达90%,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共享单车精细化管理迈上新台阶。

  互联互通

  京津冀加速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5月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交通重点聚焦环京通勤量大、通勤距离长等问题,加快构建大容量、快速化、方便快捷的通勤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运输服务一体化、同城化,更好服务首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轨道上的京津冀”再添新画笔。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开通运营,市域内铁路营业里程1352公里,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运营里程1172公里,跨省地铁线路平谷线实现开工并加快推进,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形成。为了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将引入京唐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京哈高铁3条铁路线、4条城市轨道线、1条市郊铁路,打造成京津冀交通接驳的桥头堡。

  京雄高速公路。

  一体化运输服务注入新动能。去年,北京试点开通了北三县至国贸的通勤定制班线,今年新增望京至燕郊线路,日发车107班次、运送4200人次以上,实现1小时快速直达国贸,较私家车可节约30分钟。环京通勤人员迎来了真正的“福音”:“可以线上预约购票,不但减少了我们排队等车焦虑,而且可以使用公交专用车道,实施远端安检,快速通过进京检查站,大大提升了进出京通行效率!”

  下一步,定制快巴模式将推动向天津武清、河北固安等周边地区延伸覆盖,让环京群众充分享受“一人一座、快速通勤”的出行便利,进一步提升环京通勤效率。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迈向纵深。目前,京雄高速六环至市界已通车,年内将全线通车。厂通路主体工程年底前完工;东夏园综合交通枢纽年底前开通运营;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年内主体工程完工……随着一项项工程持续发力,一条条线路连接成网,“大动脉”串联起京津冀“一张网”,激活出新动能。

  8月21日,我国国产首台16米级直径盾构机“运河号”顺利完成接收,标志着我国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实现双线贯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展望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下一步,北京市交通委将牢记“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全力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和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强化区域协同,深化以城市副中心为重点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提升交通供给水平,有力支撑北部、南部、西部地区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绿色出行“一张网”,深入推进交通拥堵治理,持续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坚决守住交通行业安全稳定底线。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