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建设>>人物>>
大桥,是他一生的支撑——李国豪先生与东海大桥建设
- 时间:2013-07-12 09:47
- 来源:中国桥梁网
简介: 李国豪缓缓起身,穿上西装,系好领带,移坐在轮椅上。他一边继续打着点滴,一边等候两位客人来到。这身穿戴使老人显得格外庄重、格外精神。这是李国豪住进华东医院之后很少有的。这一天是2005年1月30日,离开他生命终点还有10天。
李国豪缓缓起身,穿上西装,系好领带,移坐在轮椅上。他一边继续打着点滴,一边等候两位客人来到。这身穿戴使老人显得格外庄重、格外精神。这是李国豪住进华东医院之后很少有的。这一天是2005年1月30日,离开他生命终点还有10天。
东海大桥是他92年人生中最后关注的一座大桥
说起李国豪,人们就会联想起桥梁,就像说起华罗庚人们就会想起数学一样。李国豪这一生是为桥梁而活着的。他早年学的是土木建筑,但留学德国的博士论文却是“悬索桥”。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在武汉江面建起时,李国豪的名字已出现在技术顾问名单中。建设南京长江大桥,李国豪更担任了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上世纪80年代起,在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汕头海湾大桥、虎门珠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的建设中,李国豪一次次担任专家组组长。无论冰雪北国,还是春雨江南,几乎每座大桥的工地上都印满了李国豪的足迹。他漫长而充实的一生,是用大桥连接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的论证在上海拉开序幕。全国各地专家一致推选李国豪担任专家组组长。随着论证的深入,洋山深水港建设蓝图呼之欲出。长达6年的艰苦论证,使专家们对未来的深水港和跨海大桥建设更加充满信心。2000年秋天,李国豪与14位院士热情地向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尽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他说:上海历来以港兴市,深水港是上海发展的生命线。院士们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桥梁依然是李国豪生命的最后支撑。此刻他在华东医院等着的客人——黄融与杨志方——就来自东海大桥施工现场。黄融是东海大桥建设指挥长,杨志方是设计部负责人。他们叫李国豪“李校长”,因为他们都毕业于同济大学。他们既是李国豪的学生,又是他的同行、忘年交。论起年龄来,李国豪几乎可以当他们的祖父,但因为他们是从东海大桥赶来,老人又把他们看成是自己重要的客人。
东海大桥,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是李国豪92年人生中最后关注的一座大桥。
“造桥决不能搞花架子,盲目争什么世界第一。”
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建设。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就深水港和东海大桥的建设问题,与李国豪等专家教授座谈讨论。李国豪很有把握地说,我们中国的建设队伍,已经有了多年在大江大河造桥的经验,在东海建造一座跨海大桥,技术上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问题。但他又冷静地指出:建造东海大桥的困难主要是外海施工,海上风急浪高,海底地质情况复杂,战线那么长、工期那么短,一年海上施工时间只有180天。许多重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作为中国年资最高的桥梁专家,李国豪毅然担起了东海大桥建设专家组组长的重任。
早在东海大桥设计酝酿阶段,黄融他们就跟李校长建立了通话“热线”;大桥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后,他们更是为总体设计、建设方案、工程质量等问题,频繁求教于李校长,还常常上门向他汇报工程进展情况,当面聆听他解决难题的办法。他们至今已记不清自己拿着东海大桥的各种图纸,到上海华山路一侧那幢大楼14层的李国豪家去了多少次。只记得每次推开李校长家门,老人都会立刻把手头工作放下,让他们坐到自己身边,倾听来自建桥第一线的声音。黄融说,李校长是东海大桥的“主心骨”。杨志方说: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李校长为我们把握了方向。
在大桥设计阶段,部分同志曾提出工程建设要“创新”,要“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李国豪却说:“创新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在东海建设这样规模的跨海大桥,这本身就是一大创新。至于建桥本身,我倒不主张采用太新的技术。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风险。第一次造跨海大桥已经包含了很大风险,如果再加上新技术、新材料的风险,那就可能招来致命的失败。我主张采用成熟的、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技术。”李国豪这一观点,成为东海大桥建设的重要原则。
李国豪反对不切实际的“争世界第一”。他说:“造桥是一个实打实的工程,桥梁的第一使命就是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决不能搞花架子,盲目地去争什么世界第一。”
在李国豪的影响下,大桥指挥部确立了不尚奢华、不图虚名、简朴实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设计思想。
公里的东海大桥堪称是一个奇迹,可如果从分段结构来看,都是依靠成熟的技术来建造的,决不贸然“弄险”。如主通航孔的斜拉索桥跨径只有420米,比15年前造的南浦大桥跨径还要短3米,从技术上来说,保险系数大多了。李国豪说,我们要的是大桥100年的设计基准期,而不是什么虚名,硬争世界第一是不科学的。
主通航孔是东海大桥中心部位,设计部门当初考虑采用80米跨径的钢筋混凝土叠合梁,组成连续9公里长的钢结构主梁桥面。李国豪说:你们要注意,海上建桥防腐是一大难题,海水海风都有很强的腐蚀性。既然已经为大桥定下了100年基准期,那么设计施工各个方面就都要紧扣这个基准。搞9公里长的钢结构,海上补漆难度大,将来防腐工作怎么做?每年补漆需要多少工时?要坚持100年哪!在李国豪的指导下,这一设计作了重大调整,钢结构桥面长度缩短到880米,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
黄融和杨志方走进病房,看到李校长一身西服、打着点滴在等候他们,心头涌过一阵热流。
这时黄融不禁想起两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大桥专家组在上海开的最后一次论证会上,李国豪就设计单位的选择,郑重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说:“考虑到东海大桥的规模,我建议选择两家设计院来承担设计任务,一家是上海市政设计院,另一家是铁道部大桥设计院,由市政院牵头。这是国内两家力量最强的设计院,他们两家再联手,一定可以拿出第一流的设计方案来。”
第二天清晨5点钟,黄融床头的电话铃响了,李国豪又把他叫进自己房间,亲手交给他一张纸,上面是他手写的关于两家设计院如何分工、如何牵头等一系列细则。黄融看着李校长疲倦的面容,知道他又是一夜未眠……
看到学生走进病房门,李校长第一句话就问:大桥情况怎么样?黄融和杨志方路上商量好,为了让老人安心养病,工程上有些困难情况暂时不汇报。他们说:大桥箱梁已经架完80%,只剩下5公里桥面还没有接通。李国豪连声说:好,好!黄融拿出了指挥部编印的《东海大桥》杂志,递到李校长手里,说,这是最近出的一期,您有空翻翻。李校长打开杂志浏览了几页,这时林老师(李国豪夫人)说,李校长现在别的什么杂志都不看了,就是这本《东海大桥》,他每期都看。
李国豪抚摸着杂志封面,说:东海大桥规模宏大,你们建得这么快,不容易啊。黄融说,现在大桥施工全线铺开,最多时工地上有1万多人。李校长语重心长地说,建设东海大桥是历史给你们的机遇。我们老了,没有机会了。你们是年轻人,要抓住这个机遇啊。李国豪又说,东海大桥是我这辈子最后关心的一座大桥,我真想到你们大桥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黄融说,天气转暖了,一定请林老师陪着李校长到大桥来看看。到时我们派车来接你们。李国豪说,我不知还能不能看到东海大桥……老人的话引起大家一阵心酸。黄融他们安慰道,放心,您一定能看到!可惜李国豪的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实现。10天后,他离开了他的学校和学生,离开了他深爱着的江河、大海和大桥。
人们用劳动来纪念这位桥梁大师。东海大桥在万顷波涛中继续延伸。几百条大小施工船在大桥两侧穿梭。打桩机声音震天动地。中国最长的一条跨海巨龙,在东海腾空而起……
(责任编辑:安娟)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