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基础建设>>桥梁隧道>>
蛟龙穿梭,珠江两岸华丽变身
- 时间:2015-01-19 10:19
- 来源:建设行业信息网
广州市洲头咀隧道建成通车
【本网讯】1月18日,家住芳村的李先生驾驶私家车缓缓通过广州市最大的过江隧道洲头咀隧道,成为首个洲头咀隧道工程全线贯通的亲历见证者。
隧道内
“有点紧张,不过还是很兴奋!”安全“过江”的李先生说道,“看来以后回家会更方便啦,隧道过江只要两分钟不到。” 可以理解李先生的紧张,因为进入隧道,首先考虑的一定是“会不会漏水”这个问题。
不是挖出来的隧道
洲头咀是国内首座变截面沉管隧道,由中交四航局承建。隧道穿越珠江底,全长约3.25公里,增加了一条连接海珠区与荔湾区重要通道,西接荔湾区芳村花蕾路。
所谓沉管隧道,就是用钢筋混凝土在陆地上制作若干个沉管管段,然后将管段依次沉放到江底,拼接成一条贯穿的隧道。洲头咀隧道沉管段由四节钢筋混凝土管节组成,与岸上段连接处为变截面管段,这样横截面有变化的沉管隧道,在国内尚属首例。
“变截面沉管,加大了沉管模板制作、拼装及沉管出运安装的技术难度。” 四航局洲头咀项目总经理曾尚松说。沉管段共分四节,平均每节高9.68米、长85米、重2.5万吨,横断面标准宽度31.4m,变宽段最大宽度39.4m,为两孔一管廊箱形结构。四节管段分两批预制,预制地点位于芳村端。
“做好沉管防水是本项目的质量控制关键。”曾尚松介绍说。沉管防水主要依靠管段结构自防水和管段接头防水。为保证沉管结构的自防水性能,满足沉管的抗渗性能,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洲头咀隧道工程对沉管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经过长达8个月研究,分别对水泥、骨料、外加剂等83组配合比进行比选,试验测试。针对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水化热、和易性、收缩值、重度等比较和论证,并设置物理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双掺”技术,以满足沉管预制施工工艺要求。
为保证管段接头防水性能,工程还采用先进的接头止水带—GINA止水带,此材料国内尚无生产产家,是从荷兰进口,材料的抗渗性能、耐久性能、使用寿命均超出普通橡胶材料,且必须保证止水带在运输、储存、安装时不受损伤,才能进行整体安装。
管段沉放安装是一大难题
要将近3万吨的庞然大物拖运出坞,并精确安放在江底挖好的基槽内,也是考验建设者的一大难题。
“我国采用沉管法修建隧道的时间不长,加上洲头咀隧道变截面管段技术在国内属首创,可借鉴的经验非常少”。四航局洲头咀项目总工程师欧伟山说。沉管对接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以毫米计。沉管拖运沉放及验收采用无线传输的“三维实施检测系统”,并配以全站仪岸上测量控制和GPS定位测量两种相结合的测量定位方案,同时,采用潜水员水下探摸的辅助手段,以保证管段安装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沉管对接采用2个行程为1.0m的1500kN拉合千斤顶及配套设施进行,首段沉管安放轴线偏差只有8毫米(允许的偏差的范围为50毫米),十分精准。”欧伟山介绍说。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技术与人才基地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长度6公里多,单个管段重达8万吨,堪称工程奇迹,在国内也没有先例可循。洲头咀工程的实施,为中交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提供了大量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撑,沉管防水和安装的许多工艺技术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得到沿用。一批洲头咀隧道的建设者,如今已经成为技术过硬的工程师,正在港珠澳大桥参与超级工程建设。
管节预制模板的制作,管段起浮的干舷控制,管节浮运和沉放的稳定性控制,以及管节对接后的受力平衡控制等都是工程建设中的难题,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为此,洲头咀项目成立“沉管技术梯队”,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四航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合作,主要针对沉管法工艺开展了八项科研课题研究,为现场施工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
对古建筑和文物实行迁移性保护
在不少城市,我们经常会看到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历史建筑遗物的保护间所产生的激烈冲突。如何解决传承与发展的矛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洲头咀隧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保护作为开发前提的理念,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工程建设需要间取得平衡。早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已将线位内的一座德国教堂列为保护对象,通过平移的方式使教堂免受伤害。
这座始建于1822年的德国教堂位于芳村信义路,曾是孙中山先生领导“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的物资储备处,是目前广州唯一幸存、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式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特殊的政治意义。为避免教堂在工程建设中受到损伤,建设单位将教堂整体平移南迁26.3米,保证了教堂整体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待隧道建成后再迁回原址修缮,恢复原状。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对红线范围内的挂牌古树进行了保护性迁移,大大彰显了工程建设单位中交四航局的社会责任感。
洲头咀隧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广州西南部地区的骨架路网体系,进一步发挥内环路作用,缓解珠江隧道、鹤洞大桥等过江通道的交通压力,从而改善芳村地区和海珠区的路网交通状况,大大提高广州西出口的交通通行能力,加强广佛都市间的交通联系,以此带动芳村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责编:李梦)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